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2|回复: 2

你喝的水里,到底藏着多少“微塑料”?简单 2 招就能去除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升级   100%

1202

主题

17

回帖

449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91
发表于 2024-5-9 1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打工人的一天,是啥样的?


早上来杯咖啡开启牛马一天
塑料杯装的


4714d4c520d0950d56829b5544714fc1.png

▲图源:小红书用户“摸鱼阿希”


中午热饭/点外卖
塑料盒装的


aabca1ee8775936891a8b7df13c84e68.gif

▲图源:soogif


下午带薪摸鱼
排队从塑料桶中接水


回到家看租房抠搜改造
博主教你塑料瓶如何变废为“宝”
b06ab0daff504a139b5488ce3613a162.png 7773fb11d830f5f505ec3b9499879faa.png

▲图源:小红书(不要模仿!)


94859464acc602be7b20b011fc5782c9.png 3ae6ea3725868db83f7398ca83422de7.gif

塑料不仅早已融入了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混遍了我们体内的犄角旮旯
👇
cecff195521296493601d767c39ea531.png

我们平时能不知不觉中
“吃”下多少塑料?


真实数字远比你想象中吓人






01
每周都会“吞”下
1 整张银行卡




当然,没有人会主动生吞塑料。那人体里的塑料是从哪里来的呢?


罪魁祸首就是它——微塑料


微塑料形态大小各异,直径大到5毫米小到1微米。它还有个小弟叫纳米塑料,直径在1微米以下。


大一点的微塑料肉眼可见,能造成的伤害几乎为零。


可当塑料微粒足够小,破坏力反而大。


它们甚至能随空气、食物和水一起,被吸收进入人体组织。


cdc8d02acd359dc5448c41ffbe318d23.png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颗粒(图源:https://d2ouvy59p0dg6k.cloudfron ... ion_web_spreads.pdf


而这些悄咪咪吸收进人体的微塑料,每周加在一起大概5g。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每周都会吞下一整张银行卡


5145fb27e35018508e5d0b08b68f6948.png ec9552a026b8670373938899126fe967.png







02
不点外卖,也别高兴太早
别忽略了瓶装水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升瓶/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


也就是说,一口能喝下去半个小塑料薄片!


如果反复开关瓶盖,还会让更多的微塑料进入水中。


c0545ba88d3bbe859f99b08c1369953a.png

▲图源:图虫创意


好好好,那我家以后都用净水器滤水,总没事了吧?


很遗憾…咱还是逃不出微塑料的手掌心。因为净水器的用料,大部分是塑料材质


就算净化后的水体纯净了,可纯净水还是会被储存在塑料容器中。


说白了,跟直接喝瓶装水没啥太大区别。


324852ddce7db15cf125a11a642c152e.png







03
“吃了这么多年的微塑料
我不也没事吗?”




的确,我们摄入的大部分微塑料,在消化道溜达一圈后都随着便便排出去了。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小部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被摄入后能快速穿透细胞膜和肠道屏障,经过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器官。


微塑料还有可能穿透胎盘、血脑屏障。


要知道,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是人体最强大的保护屏障。能够轻松穿过它俩,说明全身器官都可能已经被微塑料走了个遍。


更有科学研究发现,把微塑料吃下后,仅需要2小时就能从脑内检测出。


130967d95adbdea23fd528c0757bb34d.jpeg

2 小时后小鼠大脑中就检测到纳米级塑料颗粒。
箭头指示的绿色荧光为纳米塑料颗粒


不仅如此,微塑料还喜欢“四处揽件”——


在自然环境里遇到其他污染物或者病原微生物,微塑料就会凑过去,把这些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全都揽到身上。


走到哪,就传播到哪。


很可能你的某次感冒,就是微塑料捎来的……








04
体内多了点微塑料
却让死亡风险上升3.5倍?




我们日常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吃喝和呼吸。


而根据动物试验显示,微塑料对肠道、肝脏和肺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


最近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堵塞了患者颈部血管而被切除的斑块中,发现了微塑料的踪影。


592a5b9fa6b01093be85f97e10cbc336.jpeg

▲图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发现:


斑块里的塑料微粒越多,患者最后的情况就往往越差。


再对比颈动脉斑块中有微塑料的患者和斑块中没有微塑料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或全因死亡风险增高了353%


3a6fe6aedc865c592a41b0870797e701.png

电子显微镜下的斑块和微塑料颗粒


不过,尽管许多研究揭示了微塑料的潜在健康危害,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属于耍流氓。


可以谨慎,但没必要过度紧张。


况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微塑料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在科学家们搞懂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能避免摄入微塑料就尽量避免,要是实在避不开也别慌。


毕竟目前来看,微塑料对人造成的影响,与身体缺水所带来的危害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瓶装水该喝时还得喝








05
这些日常“骚操作”
会增加微塑料污染风险




塑料包装直接丢进微波炉


很多人为了少洗个碗,就把外面带回来的一次性打包盒,塑料食品纸袋连同食品直接丢进微波炉加热,可这么操作正中微塑料下怀。


因为微波炉加热时,塑料的水解、热降解和紫外线照射降解会同时发生,食物的温度升高又会进一步增加塑料容器释放微塑料。


2db4fa078f2abf19b4b5d1cec806ddff.png 6dd993d7c466e988ac6c7ea3967a85fe.png

▲图源:丁香生活研究




一次性打包盒反复用


所有塑料都有保质期,一次性打包盒保质期非常短。如果反复使用,老化的塑料会释放出更多微塑料。


所以咱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实在不舍得浪费,就尽量少买打包盒,千万别一个打包盒传三代了!




矿泉水瓶装酱油、醋


绝大多数矿泉水瓶会在强酸、碱环境下发生降解。长时间用它来装醋和酱油,可能会让更多微塑料溶出。


05e4a137b452e90edbaf046d8c4f7644.png

▲图源:小红书用户“你小子又懂了”








06
还有 2 个超简单方法
让你告别大部分微塑料




有研究显示,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够有效帮助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水烧开再喝,微塑料减少 80%


前面提到过,微塑料特别爱揽件。


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在水烧开后会形成水垢,沉降在水底。在水垢形成的过程中,钙镁离子会把微塑料拉下来一起“躺平”。


所以,烧开后的自来水,微塑料含量会大大降低。


但要牢记:已经烧开的水,别再倒入塑料容器。


18d980b81c7bb94a463abd25f3ef4a4f.png

▲水垢带走微塑料的过程示意图




少用塑料容器、纸杯、外带咖啡杯


纸杯的确是纸做的,但为了能装水不漏,内衬是塑料薄膜


尤其在装了热水、热咖啡、热茶后,微塑料会疯狂释放。


并且,水温越高,释放的微塑料颗粒就会越多


(现在知道装热水的纸杯里,那股塑料味儿是从哪来的了吧~)


bd2474e0c6d4b1f30c4994263fae96f3.jpeg



说了这么久,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隔绝微塑料?


真相是让人沮丧的——不可能。


微塑料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 原生微塑料:生产出来就是以微塑料的形式直接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牙膏里的塑料微珠,洗衣液洗衣粉里的柔珠)
  • 次生微塑料:像塑料瓶、塑料袋等大块塑料排入环境后,通过自然或生物因素降解破碎,见识过大风大浪后“裂开”而形成的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混在空气、饮用水、食物链和日用品中,根本无法完全避免。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少接触一点,再少接触一点




ab14e9cf0953170c669333b95049604f.png

▲图源:图虫创意






-End-
「有用就点在看」


本期封面:
a948078681df23f4422cc8f1e781feab.jpeg

专业指导:深圳市疾控中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室,蒋友胜主任技师, 张建清主任医师



回复

举报

        

升级   56%

0

主题

9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4-5-9 1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帮你顶下哈!!
回复

举报

        

升级   96%

0

主题

19

回帖

4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8
发表于 2024-5-9 11: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湘潭
有道理。。。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苏州通论坛

GMT+8, 2025-5-10 13:02 , Processed in 4.245782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