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回复: 2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了#】“8·15”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复制链接]
        

升级   22.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主题

7

回帖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4-8-16 09: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唐三少 于 2024-8-16 09:33 编辑

中国人,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更热爱自己的祖国。

dba167e71044470adaf3f25dbdbf4927.png
56709617033030337d030741283fb4fd.png
2f8c171b7096abf1c82b875eea052bca.jpeg
fa15952699f18e7ca72e830a39316395.png

“日本投降矣!”
79年前的今天
1945年8月15日
《大公报》头版
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
向全国人民
宣告这一重大消息

e17ea7fffa388afb529432f01b94dfee.jpeg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了“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人们奔走相告,尽情欢呼,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奋战和超过3500万军民的伤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和伟大牺牲 。


日本投降的过程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也开启了亚洲及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和平与发展新纪元 。这一日,成为了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


这一天

日本天皇宣布

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

无条件投降

这背后

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

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

巨大民族牺牲

……


16d5ce3abca9e7913d3d222e55b66bc4.jpeg


赵一曼与儿子的合影。新华社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

发动抗日斗争

临行前

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

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

顾不得年幼的孩子

赵一曼舍下身为人母的柔情缱绻

战斗于白山黑水间

为掩护部队突围被俘后

她饱受酷刑折磨

却始终未吐露一字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希望不要忘记

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

给幼子留下一封遗书后

赵一曼慷慨就义


0a9ac36ac5a1cf65510b7f46f8025f56.jpeg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新华社发

“今天是我们结婚的日子

三个整月了

日子过得真快!

然而一起相处

还不到一个星期……”

新四军将领彭雪枫

在写给妻子林颖的信中写道


647a5fd02c83052e3226d87ee619dd2c.jpeg


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与林颖在淮北结为伉俪。新华社发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他们的爱情

不是相互凝望

而是望向同一个方向

1944年9月11日

彭雪枫被流弹击中

壮烈殉国

时年37岁


ad2e188cf3456ba92e5b6dc6fd7624fb.jpeg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学义(左),如今他俩都已逝世。新华社发

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

“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

将日伪军引向峰顶绝路

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的日伪军

向他们发起猛攻

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

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

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

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

他们宁死不屈

毁掉枪支,义无反顾

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


69fb86120a3ccc214baf4b72202f3904.jpeg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新华社发

14年的不屈岁月里

中国人民谱写了

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筑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189c16b0f0dbc6cfb6c383e172543f2.jpeg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长安街。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

更在苦难中奋起


d8d6978fae93234be996a3fc7c104db1.jpeg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现场和平鸽展翅高飞。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
将坚定不移
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勿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从世界历史来看,现代西方的崛起,那是以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思想为引导,建立相同价值观的国家,利用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推动国家发展的形式来崛起的。所以到现在西方人对于国家的概念,无非是共同价值观的整体。

所以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并不强烈,而只是强调个人的利益以及个人的自由。所以在面对战争,面对灾难的时候,个人可以放弃国家,可以投降,这是典型的西方的爱国主义。

但是唯独中国除外,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那是到了极点的程度。为此西方至今都想不通,为何世界上只有中国人那么爱国呢?原因只有六个字。


8824810208ece6635130914e20763b5e.jpeg


在一战、二战,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军队,在战场上,那是可以随意的投降的,只要是认为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的,都可以投降。

在大灾大难面前,西方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而且认为国家应该保护自己,只要自己缴纳了税收。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还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直接的落井下石了。


5edd61ce77eb24343b63c58345ace9b1.jpeg


这也是西方国家,越分越小的原因了,人们不关注国家的广大,而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是西方典型的价值观。

所以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西方人很难团结,而且不会为了所谓的国家而牺牲自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国家重要。

而中国却不一样,中国人的爱国,那是世界闻名的,对于国家的危难,个人的利益,那是时刻准备主动抛弃的。


277f3727319b48a7f7ed310ccde27723.jpeg


在近代百年,即使在国外的中国人也时刻心系国家,勒紧裤腰带,一块一块钱的捐助,帮助国内斗争和解放。

在国家大灾大难面前,无数的中国人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甘愿为国家作出牺牲,甚至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


a840b2d077847d84186567a9d227a408.jpeg


所以这种爱国的热情,西方人那是至今看不懂,也想不通,为何中国人那么爱国呢?其实原因只有六个字,那就是“没有国,哪有家”。

中国古代一直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面对外敌,堪称非常脆弱,只有团结一致,保住自己的土地和城镇,大家才能生存。


3638154b258cda614e84e6503daa7678.jpeg


尤其是面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周围蛮夷的攻打和杀戮的时候,只有不惜一切代价,保住集体,保住国家,才有家,才有个人。

所以跟西方的观念不一样,西方强调,先有个人,再有国家,而我国自古那是强调,先有国家,再有个人。而且将国家比喻成自己的母亲,母亲不在了,儿女谁来呵护。


e9e83c0b4fbe64fe3ec6675cb9a16e33.jpeg


所以自古王朝,都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强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为维护祖国的安全和利益而战,这是中国最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所以中国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奉献,那是超乎一切的。所以我们看到,古往今来,才有那么多的先烈。

那么多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强大,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05574c07bce86d87df9112c7789466f4.jpeg


这在西方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西方不可能懂得这里面蕴含的道理,也不可能懂得中国人爱国的热情。

也才有那么多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了国家,牺牲小我,才有了我国五千年的兴盛不衰。


c29b1f2960da1dccfc77922afe8ef7fd.jpeg

b72019cd77d947d448ae70f77a905a35.png
726db150eb857288e478f19d1f2e111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2024-8-16 0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64%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回帖

3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发表于 2024-8-16 09: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西兰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苏州通论坛

GMT+8, 2024-11-21 23:52 , Processed in 0.55750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